在鳳凰古城,隨便沿著哪條深弄故巷便能徑直步入歷史。我在一條窄窄的巷子里,找到了現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的故居。故居坐落在城南中 營街,是那種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院中有用石板鋪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為瓦木結構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間,廂房四間。屋子不大,卻幽雅怡 神;無雕龍刻鳳,華麗粉飾,但顯得古樸別致。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少年。正是這種古樸雅致的環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走進故居正 屋,迎門是沈從文先生溫文爾雅的石膏塑像,一雙溫暖的眼睛,嘴角邊掛著微笑,是那么善良而慈祥。臥房內,依次懸掛著沈先生在保靖、上海、蘇州、昆明、北京 等地的照片,忠實而生動地記下了他一生的奔波,一生的坎坷與跋涉。書房里臨窗放著一張大書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寫成的。剝落的大理石 桌面仿佛還在等待那雙布滿滄桑、摩挲歲月而依然溫柔的手掌。我在桌前佇立良久,想尋找沈從文先生孜孜不倦伏案而作的身影,想感受一下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美和 寧靜,但這些都是徒勞的。
鳳凰的語言
鳳凰縣在地域上雖從古至今從屬于楚國和湖南省,但由于戰事紛亂,龐大的軍政機構和近萬人的軍隊入駐,以及各地經商客戶的涌入,口音雜沓,經過近千年的長期 影響,衍生出不同于其它地方方言土語的具有鮮明特色的鳳凰“地方方言”,即鳳凰土語。鳳凰土語,讀音接近于西南方言,其口語特色雜亂,許多詞匯沒有恰當的 漢字來準確表達:
1、鳳凰土語沒有尖音和團音的分別,消去了漢語和普通話中的入聲、上聲。
2、口語比較混亂,方音非常濃重,縣內各個鄉鎮,口語方音也都盡不相同,只有鳳凰縣城,才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鳳凰土語。鳳凰土語中有鄉音最重的五個音, 即:給(gei意“他”)、果(guo意“那”)、鉚(mao即“不、沒”)、呷(既qia“吃”)、強(qiang意為“怎么”)。
3、鳳凰的許多詞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形容詞體現在加重語氣以示強調,常用疊詞表示。
鳳凰的節日
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全城各單位大賽龍舟,傾城而出,龍爭虎斗,勝者,鑼鼓震天,鞭炮不絕,敗者,自是不服,相約明年再來。龍舟賽后,自是搶鴨子,大家一齊下水,各顯本領,不逞相讓。
八月中秋合家團聚吃月餅,銀色月光遍撒小城,合家團聚共敘天倫,抬頭望月,月園人也園。
九月重陽登高,秋搞氣爽,此時紫姜上市,吃鴨子最香。
過年舞獅、燒龍燈、放鞭炮。過年時,午夜一過,家家戶戶鞭炮轟鳴,要有足足一個小時之久。年初一,各鄉鎮的獅子、龍燈,皆要來縣城拜年、獻藝,各鄉鎮統一一決高下,各自使出看家本領,精彩萬分。
鳳凰的集市
趕集,鳳凰稱之為趕場。到鳳凰不去趕場不算是真正到過鳳凰,不光各種農貿產品豐富,價格便宜,而且各種難得一見得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也時有出現,趕得巧你 還可以買到一兩件珍品。并且苗鎮趕集還是苗族少女爭奇斗艷的場所,一眼望去各種民族盛裝,五顏六色,絢麗多彩。鳳凰鄉鎮趕集,五天一集,幾乎每天都有,不 可錯過喲。
廖家橋:趕三、八(陰歷) 車費 1 元。
阿拉營:趕二、七 車費 3 元。全縣最大的墟場,附 近有著名的黃絲橋古城及新發現的南長城遺址。
吉信:趕五、十 車費 3 元。全縣第二大墟場,交通便利,吉鳳公路貫穿全境。
山江:趕三、八 車費 3 元。
臘爾山:趕二、七 車費 5 元。
禾庫:趕一、六 車費 5 元。交通不大方便。
臘爾山、禾庫、山江皆是苗族場,不光附近幾個苗寨來此趕集,并且花垣、吉首、瀘溪、麻陽、貴州松桃、銅仁、四川秀山的商販也常來此交易??芍^“三省趕一場”,物品之多,價格之便宜,民族手工品的精湛都是所有集場中數一數二的。
鳳凰的戲劇
儺堂戲 :儺(luo 2)堂戲是表現驅疫、避邪、祈福、納吉的舞蹈,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戲劇。儺堂戲節奏明快、曲調流暢,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用當地土語唱出,樸實自然,通 俗易懂,曲調優美流暢,深受民眾喜愛。儺堂戲最為鮮明的特色是沒有文戲伴奏,只有武戲配音。鳳凰最原始古老的劇種。
陽戲 :陽戲是正月陽春演出的歌舞小戲,曲調唱腔都從山歌小調發展演變而來。音樂豐富多樣,技巧通俗簡單。表演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出獨特的地方風味。是一種具有當地民族風格和特點的地方戲。
茶燈戲:是勞動者歡慶豐收。贊美生活、歌頌愛情的一種民間歌舞劇。鳳凰茶燈分為文茶燈和武茶燈兩種,是鳳凰縣獨有的地方民間曲藝藝術、音樂自然流暢動聽。茶燈沒有悲苦戲,都是喜劇、詼諧風趣,深受民眾喜愛。是鳳凰的民間優秀傳統藝術瑰寶
鳳凰的民族
鳳凰是多民族縣,主要由苗、土、漢、回族,以及解放后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一些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其中以苗、土、漢三族為主。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苗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分布一般是與漢雜居。
苗族,是鳳凰縣最古老的民族。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歷史淵源,鳳凰土家族據考證,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后裔。
東嶺迎暉“城東一峰,矗立天表,旭日東升,曉煙未散,晴暉晃蕩,紫氣滿城。貫序異然,寺于峰頂,憑欄四望,萬山層疊。煙霧騰空,隨風聚散,不帝云海,蔚為 壯觀。”著名南社詩人田星六詩云:“一月紅摩八角樓,高高詹影于云浮,山僧笑訂明年約,為種長松四面秋。”可惜古寺及八角樓被毀,但林木蒼翠依然。
文壇巨匠-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 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共500多萬字,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 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 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 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 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 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 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解放后從事文物研究,著有《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著作
第一總理-熊希齡
熊希齡,字秉三。生于清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家住鳳凰縣沱江鎮文星街。熊幼時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并能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少年時就初露鋒芒。被譽為湖南“神童”。
清光緒十四年,熊希齡進沅州府沅水校經堂讀書,因成績優秀,被保送至長沙湘水校經學堂就讀。熊希齡在此期間留心經世之學,特別愛讀晚清具有民主思想的著 述。從小就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志向。清光緒十七年應鄉試,中舉人,清光緒二十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中日甲午戰爭后,熊希齡多次 上書反對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被革職回湖南。光緒二十三年,在長沙任時務堂總理,提倡科學,注重時務。同時與譚嗣同,梁啟超等組織南字會,創辦《湘 報》,積極支持變法維新運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主辦常德師范講習所、常德西路師范,和常德中學。三十一年,隨清端方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 回國,仍返湖南辦學。辛亥革命后,擁戴共和,為進步黨負責人之一。民國2年,(1913)8月任國務總理,他在政治上,旨在貫徹資產階級法治精神,建立起 “真正共和國”;在經濟上提出一系列改善財政,繁榮經濟的計劃和基本法令。民國6年,夏秋之際,京津一帶水災嚴重,為收養被遺棄兒童,倡儀在北京設立慈幼 局。后將香山靜宜圓改建為慈幼院,以收養、教育流浪貧苦兒童。此外,他還以社會名流身份從事和各種社會公益事業。
熊希齡于1937年12月5日病逝香港。享年67歲。遺著有《香山集》2卷,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有《熊希齡集》上冊。
畫壇怪杰-黃永玉
黃永玉一九二四年出生于鳳凰縣沱江鎮。由于黃家兄弟眾多、十三歲時便外出當學徒謀生,浪跡福建、安徽等地,受盡人間辛酸。但黃永玉性格倔強,在顛沛流漓的 生涯中艱苦讀書、習文作畫,后在香港為報紙搞版畫插圖,以聰慧的靈感闖入了美術宮殿的大門。一九五二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 工作。先后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永玉早期對木刻造詣頗深,卓有成就,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 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其中國畫荷花在形態、風韻,色彩上獨具一格。同時黃永玉有很高的文學功底也是個幽默家,其雜文集《罐齋雜記》、《力求嚴肅認真 的思考》、《芥末居雜記》,散文《太陽下的風景》等影響較大。有"鬼才"之說。
民族英雄-鄭國鴻
鄭國鴻(1777-1841)字雪堂,鳳凰縣沱江鎮人。因世代軍功,18歲時承襲云騎都慰世職。1840年升浙江處州鎮總兵。1841年1月,清廷下詔對 英宣戰.鄭國鴻奉命與鎮??偙鹪骑w、壽春總兵王錫朋一起將英軍趕出海。9月26日下午2萬英軍、29艘英艦進攻擊定海5千守軍,時鄭國鴻獨守的城西南竹 山門要隘,與英軍血戰六晝夜,擊沉擊傷英艦十余艘。炮臺被破后將士用刀矛阻擊敵軍,65歲的鄭老將軍,沖入敵陣揮刀連斬數敵,血染疆場,壯烈殉國。隨征將 士也全部壯烈犧牲。
竿軍楷模-田興恕
田興恕,字忠普, 1836年出生于鳳凰縣麻沖鄉一個苗族農民家庭。十六歲時參加了竿軍,因作戰英勇過人,屢獲升遷,22歲時為副將、加總兵銜,賜號尚勇、摯勇兩巴圖魯。 24歲時任貴州提督,詔賜欽差大臣,兼署巡撫。1861年,田不滿傳教士在貴州的非法活動,制造青巖、開州"教案",對傳教活動進行封查,先后將天主教傳 教士文乃爾及教民四人凌遲處死。被法國大使館向清廷提出嚴重交涉。1865年3月,清廷迫于法國威逼,決定將田興恕發配新疆,永不赦免。由于交通阻塞,至 蘭州交由陜甘總督左宗棠接收。1867--1868年間,陜甘少數民族起義。左宗棠起用田興恕帶兵征剿,屢建戰功。左宗棠奏請朝廷,請求將田興恕釋放回原 籍,朝廷準奏。1873年,田興恕回到鳳凰。1877年英年早逝。
鋼鐵博士 - 肖繼美
肖繼美: 著名鋼鐵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鳳凰縣得勝營(今吉信鎮)人。1920年12月7日生。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1933年秋高小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長 沙明德中學。后轉到湘西國立八中就讀。以優異成績考入唐山交通大學,于1943年畢業。到湘西在乾州國立八中女高中部和省立十三中任教。1945年3月到 重慶二八兵工廠當技術員。于1946年9月到南京政府經濟部,中央標準局任技士。當時,舉行全國高等文官考試,肖繼美名列全國第一。
1948年1月,肖繼美去美國密蘇里大學留學。由于他天智聰穎,勤奮攻讀;于1950年冬,以優異成績,分別獲得冶金碩士及博士學位。美國看到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給他以舒適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留他在美國工作。
肖繼美于1957年7月,排除干擾,毅然帶著愛人和小孩,以歸國華僑身份回到祖國,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和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來,他把愛國之心落實在行 動上,為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著有《金屬材料的腐蝕問題》、《高速鋼的金屬學問題》、《金屬的韌性與韌化》、《不銹鋼的金屬學問 題》、《合金能量學》、《合金相及相變》、《材料的應用與發展》等八部冶金科技專著,共計310多萬字,還發表250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 響。他還擔任我國冶金方面的博士、碩士的培養工作,先后培養了60多名博士和碩士。1980年肖繼美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又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博士基金會副理事長....
匪患湘西
湘西是指湖南西部28縣,境內溝壑縱橫,溪河密布,峰巒起伏,洞穴連綿。有10多個縣與鄂、渝、黔、桂四省交界,歷朝皆屬統治薄弱 區域。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經濟文化十分落后,自宋以來,匪患未絕。進入民國時期,湘西土匪為害尤烈,眾多匪首利用湘西險要的山川形勢割據一方,稱王 稱霸,風高放火,月黑殺人,打家劫舍, 奸淫擄掠,給湘西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剿匪戰績
1949年9月中旬,解放軍第38軍由常德挺進湘西,先后解放了湘西十余座縣城。9月下旬,47軍、46軍136師、38軍114師等主力部隊奉命進入湘 西剿匪。至51年2月47軍赴朝參戰為止共殲匪92081人,繳獲大量槍炮彈藥。其后,湘西軍民又經過兩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肅清殘匪2萬多人,數百年湘西 匪患,宣告終結。電影《湘西剿匪記》及電視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描寫的就是湘西剿匪過程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隨著全國革命勝利形勢的發展,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經苦戰東北,轉戰華北、濟南,繼又入川作戰,解放重慶,歷盡千辛萬苦,復于1949年冬,奉命進 人湘西,執行毛主席關于“戰斗隊和工作隊”的指示,擔任肅清湘西土匪、發動群眾的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任務。為拯救我湘西三百五十萬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全體 指戰員在黨和上級與湘西區黨委及湘西軍區的正確指導下,以自我犧牲的英勇行動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積極剿匪,無山不上,無村不搜,雨淋日曬,披 星戴月,風餐露宿,日以繼夜,忍饑挨餓,習以為常。經年余艱苦剿匪,全殲土匪八萬有余,解放湘西二十二個縣,創造了湘西歷史上未有的奇跡,為人民立下了不 可磨滅的功勛。一年多來,全軍上下,無論在任何艱苦環境中,更高度地發揚了擁政愛民的精神,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助民勞動,生產救災,減種反霸,實行土 改,建立地方武裝與人民武裝,使我湘西人民,獲得徹底翻身,從此奠定人民的新湘西萬年根基。”
“當我湘西人民熱烈慶祝剿匪勝利之今日,飲水思源,為對剿匪有功的47軍全體指戰員表示深切的感謝和紀念在剿匪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特建此剿匪勝利紀念塔,以流芳百世,永垂千古.......”
鳳凰血粑鴨子--少有的美味佳肴
血粑鴨子是鳳凰最著特色的地方菜,竿軍自小就對父母或其它鳳凰普通人家做的血粑鴨子有強烈的印象,因此也最早在網上推薦它。制作時先將預先浸泡好的上等糍 糯米裝入瓷盆里待用,在宰殺鴨子時將鴨血溶入糯米浸泡均勻。等鴨血疑固后,上鍋蒸熟。血粑冷后,將血粑切成小塊小塊的方塊,然后用茶油煎熟。鴨肉和豬肥 肉、花椒、植物油一起爆炒,炒干水分,再加入鹽、醬油拌勻,加入清水,大火煮十幾分鐘,有香氣溢出,再加入大紅椒切片。待鴨肉煮熟時,再將血粑放入鴨肉里 小煮,并摻合一定的香料,煮成色成金黃即可食用。血粑鴨子既有鴨肉的鮮美味濃,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吃起來到口香濃,讓人食欲大增,少有的美味佳肴。吃血 粑鴨最佳配菜:素炒酸豆莢